登录/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科技前沿 > 实时资讯
华为押注智能电视,为何国产手机企业一定要做物联网?
6445 2019-07-19

2019年7月15日,荣耀召开了一次新品发布说明会,在这次会议上,荣耀总裁赵明宣布:“荣耀将会在8月份发布一款名叫智慧屏的新产品”。

其实叫什么无所谓,明眼人都知道所谓的“智慧屏”其本质还是“电视”本身,只是荣耀可以用自己的技术底蕴,给这款电视加上一个“未来电视”可宣传概念。

114.jpeg

据五矩研究社从上游产业链得到的消息,荣耀“电视”的面板供应商来自华星光电,而在与华星光电的交流中,他们的工作人员表示,除了荣耀之外,华为也会推出“智慧屏”的新品类,布局物联网市场。

而我们在与TCL、长虹等国内一线面板供应商了解后,据一位面板销售人员透漏:OPPO和vivo也在考虑电视市场的布局。

事实上,早在2018年时OPPO和vivo就有进军电视市场的消息传出,只是当时被Ov进行了官方否定,但传闻频出背后,显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着系统的利益博弈考虑。

1、作为国产手机四大品牌的代表,“智能电视”市场从小米一家独秀,到今天荣耀正式入场以及Ov后续跟进的“可能性”背后,究竟谁在推动手机品牌对电视市场的降维入侵?

2、作为拥有独立面板生产线的传统电视品牌,又究竟出于什么原因甘心让手机厂家对电视市场“引狼入室”?

3、除却电视品类,作为物联网的可嫁接点:汽车、眼镜、手表(手环)再到耳机,甘心被手机厂家“贴牌”定制背后,究竟隐藏了怎样的产业变局?

“电视”的困境

手机厂家纷纷染指“电视市场”的生意背后,怕是要从电视市场本身遇到的问题说起。

正如赵明在7月15日新品说明会上提及的一个事实:十年前的电视和今天变化不大,而十年前的手机和今天宛如两个时代的产品。

当大屏产品依然只能当电视消费,根据多个第三方数据表明:与电视市场息息相关的显示面板产能,早已“过剩”。

其中,据中国证券报报道,2019年全球液晶电视面板预计供需比为7.2%,出现了明显的“产能过剩”现象。而国内市场,因为在2017年TFT-LCD产能就已经达到了9400万平方米,成为全球产能过剩的第一“重灾区”。

所以,在今年7月10日上海举办的“显博会”上,五矩研究社和小米电视的负责人交流时,小米电视负责人颇为苦恼的说:

现在的显示面板一天一个价,小米在和他们采购时往往会签一个保价协议,但即便有了保价协议,因为库存问题小米电视的产品面对更新更低价的产品时,往往也会跟着被动降价。这让本就利润微薄的小米电视,很容易出现“亏损”状态。

与此相应的另一个事实是:因为整个行业的显示面板产能过剩,无论显示器亦或电视市场都出现了严重的饱和,因此对于上游进行了显示面板生产线投资的企业来说,生产的每一块显示面板都在亏钱。

我们在与小米电视的面板供应商交流时,他们的技术人员直言:“与其让这些产品放在仓库中沦为电子垃圾,还不如卖给小米这样搅局者,回点成本。”

苹果今天没有对所有品牌开放IOS系统,是因为IOS系统依然赚钱,就像如果电视市场依然挣钱,他们也不会允许小米轻易的进入是一个道理。

而诸如TCL等小米电视的面板供应商,即便把显示面板给到了小米,他们自己却也依然保留了部分高端产品线而并未开放。

比如,在显博会现场,尽管所有品牌的电视均以4K起步,但同样4K的创维和TCL电视,其显示效果就以“肉眼可见的优势”优于小米的4K电视。

据TCL的人员介绍:“不是四个轮子加个宝马的引擎就是宝马,其中的显示面板差异可能不大,但对屏幕色准、显示效果和动态显示能力等方面的软件及芯片硬件专利上的调教,可以让同为4K电视的电视,差出一倍甚至更多的售价”。

而这种“显示效果”上的差异,便是创维等传统电视厂商所研制和押注的“进化方向”。

和传统电视厂家的执念不同,目前电视市场,除了TCL和华星光电等企业可以提供“便宜到亏本”的显示面板外,联发科也为小米这样的搅局者,提供了系统的芯片解决方案。

所以,据小米电视负责人介绍:“智能电视这个品类得以爆发,是因为产业整合的结果。”

据五矩研究社和业内人士交流后了解:比起手机制造需要解决信号、手机设计、机身材料、电池大小和拍照调教等一些列问题不同,传统电视因为定位于“显示窗口”属性,所以其制造和入场,比起手机要简单许多倍。

对于习惯了“手机整备”的小米来说,做个“贴牌电视”的生意更是毫无难度可言。而这种毫无难度,在显示面板统一生产过剩的状态下,也给了显示面板企业必须配合小米及Ov这种第三方搅局者“不可抗拒”的利益理由。

事实上,按照小米电视负责人的说法:“小米手机每年辐射几千万人,而电视市场即便做到全球第一也只有手机市场的十分之一上下,所以从手机用户带入电视消费的进军是一种降维打击”。

如果我们未曾忘记PPTV的手机“实践”,那么这场从手机向电视市场的“入侵”战争,与其说是攻防战,不如说从一开始就决定了双方资源的不平等性。

基于这样的“不平等”,大概等手机玩家找到了“物联网”的新玩法后,入局只是时间问题。

产能过剩给5G的希望

除了电视面板外,五矩研究社还发现:目前汽车、智能手表、音响和耳机等多个与物联网有关的消费品,都处于产能过剩的状态。

事实上,早在2012年日产雷诺联盟负责人戈恩就曾在内瓦表示:“所有汽车制造商都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 ”。

而来自当年的数据表明:无论是宝马还是日产雷诺联盟,汽车保持增长的市场只有亚洲。

但亚洲市场随着中国国产汽车的产能增加,据《汽车产能闲置的“堰塞湖”已成》的文章介绍:

2018年全国乘用车零售销量为2235.1万辆,同比减少5.8%,国内的数十家整车企业中,有超过7成的企业未能完成年度销量目标,除了豪华车企和几家日系车企仍在正增长之外,多数合资和自主品牌车企都处于艰难的负增长当中。

所以,和显示面板行业相同的是:在5G来临前的风口下,未来通过和手机厂家合作,来参与物联网的汽车企业正在变多。而今年年初奥迪与华为P30的首秀,只会是这场产能过剩状态下,各个行业相互抱团取暖的5G物联网浪潮的开场白。

事实上,和华为P30与奥迪进行的“钥匙”合作相比,高通早已通过芯片和系统服务,渗入到了车联网市场。

根据为高通开发这套“车联网”组合方案的工程师介绍:

基于高通和全球运营商的友好关系,高通在车联网领域属于黑马级选手,因为要想接入5G网,除了有CPU芯片和操作系统外,基带和运营商一样不能落下。

而除却高通外,据这名工程师介绍:此前华为已经有人和他们进行过意向交流,而他们也会在华为推出这一方案后试着去进行跟进。

所以,当市场出现困境,当躺着挣钱的时光一去不返,即便庞大如汽车市场的巨头,也需要面对“新时代”的消费者做出“产业整合”上的妥协与改变,毕竟没有人想错过未来。

但华为和高通作为通信标准的最大参与者,两家公司的体量和在5G格局中的地位,决定了可以向汽车市场进行跨维合作的基础。

而对于更多没有这种基础的手机企业来说:通过布局显示面板、智能音响和耳机等产品,来逐步进行生态搭建,并以此赢得市场认可,可能会更具现实意义。

毕竟,和汽车与显示面板的产业规模相比,智能手表和智能音箱等设备的市场要显得“娇小”许多。

这也意味着,在耳机、音响及手表市场,多如繁星的品牌中,如果与几千万销量的手机品牌联动,可以提升1%的销量,对这些厂家而言也是一笔大生意。

因此,和手机厂家涉足显示面板以及华为和奥迪合作的新闻相比,小米和Ov在产品上涉足耳机、智能手表的新闻,也显得格外“合乎情理”。

而这种“合乎情理”在今年全球经济遇冷的当下,让诸如耳机、音响和手表等“小商品”的抱团取暖成了不受关注的产业整合趋势中最细微的起步赛。

但我们所忽略的是,从这种从小到大的逆袭合作背后,其本身就是5G物联网的起点。

五矩研究社在与小米电视负责人聊天时,小米那边提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小米的生态已经初具规模,这让我们面对与其他手机厂家的竞争时,不会因为单一品类的下滑而轻易死掉”。

所以,5G生态构建下的物联网体系,随着工业联网等5G应用场景的落地,也会让全球的公司在产业链的合作方式上走进一个新维度,尤其是当这种合作进入到一种以云技术为核心的数据共享时代。

手机品牌在物联网的错位布局

物联网这么火,但实际行动起来的手机厂家却并不多。

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国内的手机市场格局,虽然对外统一叫“华米Ov”,但四家企业的技术底蕴和统筹研发能力却并不对等。

这种差异,也导致了在物联网赛道进行布局上的“落差”。

图片来自腾讯科技

7月15日,在荣耀智慧屏的说明会上,赵明曾强调说:大家了解海思是做手机处理器的,但海思做电视处理器其实比手机更早。

而系统性的芯片解决方案,就是华为在物联网及“智慧屏”的终极武器之一,和这个武器一起搭配使用的,还有传闻很久却依然“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鸿蒙和正在布局快速成长的云计算业务。

事实上,按照目前华为已经布局车联网、智慧屏和可穿戴设备的既有事实来看,华为通过鸿蒙、云计算以及芯片硬件,所组建的物联网体系可以让华为获得更高的话语权。

正如荣耀总裁赵明在介绍智慧屏时所说:“要让屏幕联动”,而联动背后的工作比起分开式的娱乐方式怕是不知难了多少倍。

只是,以目前阶段的成果而言,华为的布局速度和应用场景并没有小米的完善。

和华为相比,小米生态作为目前已经初具规模的“4G版物联网”方案,虽然手机遥控电视、小爱控制家庭灯泡开关已经有着还算不错的体验,但这种体验因为电视系统、灯泡网络和手机交互均属于通过第三方网络系统来进行调配,所以距离硬件加系统的“智慧物联网”仍有差距。

最为关键的是:小米并不能在目前已经搭建的“小米物联网”生态中占主导地位,比如手机和电视的系统依然是安卓,这让两个设备相互独立性很强,而安卓系统并未对两个独立系统的设备如何产生数据互动做过优化。

为了解决这一困境,据小米公司的人员介绍:随着5G临近,系统未来会向云端转移,所以小米目前也在重仓布局云计算市场。

而失去了核心硬件及产业链强话语权的支撑,小米的布局虽快,但却远远不及华为的棋子走的更稳。

和小米目前已经拥有如何协调多设备共存和相互工作的经验相比,OPPO和vivo虽然在国内市场的手机销量上实现了对小米的“轻微压制”,但两者在物联网上的动作“几乎”为零。

这其中的原因和OPPO和vivo的模式有关,在目前四大国产手机品牌中,Ov的核心竞争力在自己把控的“制造”环节,其中仅OPPO在国内就有3家工厂,印尼和印度还各有一家。

OPPO的手机工厂

而基于前两者重视线下渠道建设的企业基因,这让Ov面对“物联网”的转身显得有些谨慎。

比如,直到2018年OPPO开发者大会,OPPO才以人工智能助手Breeno宣布入局物联网,据OPPO官方介绍:Breeno包含语音、速览、空间、建议、驾驶、识屏、识物七个模块。

作为一家有着实体工厂的企业,在OPPO官方人员的解答中,OPPO对未来物联网布局破局方向选择在了对实体企业“推动标准建设,推动互融互通”的动作上。

因为,按照OPPO的理解,物联网的未来是通过各种智能程序来解决“设备相互沟通”的问题。

比如你出远门了,自动预约家政上家里打扫卫生,照顾小宠物。智能门禁和舍内摄像头可以自动识别家政公司提供过来的人脸信息,开门监控等。

但当下的物联网,显然还只是停留在一个通过手机或语音指令来进行人为操作的水平。

所以,OPPO认为,物联网的第一步应该是设备互通的标准要建立好,有了这个标准才能真正的在这个共通标准之上来建设“物联网设备的智慧中心”。

只是,在目前OPPO理解的几个关键设备的互融、互通上,暂时还没有在明面上展出“电视”这一品类。

因为,对于曾经先于小米做过电视的OPPO来说,电视的入局并非难事。而基于工厂和目前硬件标准尚未统一的事实,等到5G来临后才会迎来真正的物联网设备爆发潮,所以伺机而后动也便成了华为、OPPO和vivo的押注。

制造业的博弈

在手机厂家扮演“整合角色”的当下,也并非所有的硬件企业都在配合他们的动作。

比如相对于配合极好的显示面板厂家,空调、冰箱和洗衣机等白色家电领域的中上游品牌目前还尚未进入手机企业推动的物联网版图。

其中的原因在于:因为白色家电市场发展时间较长,产业链相对完善,所以在消费市场的渗透中,一是形成了格力、海尔和美的的三巨头阵营;二是过去的几年内,大部分白色家电企业都能在三四线及以下的市场,赚到足够让自己不去改变的利润。

而根据经济学人统计的2018年白色家电市场规模仅仅线上就已经达到2640亿的市场体量来看,要迫使传统的白电制造业进入手机品牌的物联网阵营,仍然需要“市场遇冷”的更大契机。

比如,为小米提供物联网芯片的一家企业负责人,在面对五矩研究社采访时就曾透漏:格力空调也在用我们的芯片,但我们给他们提供的芯片是专项定制的,并不能与小米体系内的设备互通。

除了白电市场,显示面板的高端市场,其实也存在类似的“不参与现象”。

比如,并不为销量发愁的LG顶级OLED面板,大多数都以直接定制供货的形式走出工厂,而创维和TCL的高端电视产品,也在线下的特定消费群体中拥有不错的口碑和销量。

而这些能赚钱的市场领域里,小米的物联网生态圈还很难渗入。

对此,小米电视的负责人倒也十分坦然,据他介绍说:小米的定位是偏向普通消费者的,小米能做的是为他们提供日常生活中好用的产品,而不是被价格架高的顶级产品。

这种差异,让小米避免了成为合作伙伴的直接竞争对手。

而基于小米品牌的溢价,五矩研究社也发现:小米电视并不是“显示面板”领域的最强性价比杀手,比如市场上小品牌的75寸4K电视可以只卖2699,而相同尺寸的小米电视却要在6000元起步。

所以,即便在企业能生存的利润里,制造业及后来的“入侵者”,或多或少都有些底牌并未亮出。

而这种底牌,在白色家电和汽车等远比手机市场更大的空间中,给了企业面对5G物联网整合时,更多的不配合空间。

当然,不置可否的是,这些高端制造业的品牌及厂家可能还会在自己的温室中继续走下去,但随着制造业标准的逐步提高,更多的标准化生态产品的加入,可能最终会在底层颠覆这些“安逸的高端玩家”。

就像耳机圈流传的一个段子:万元以下听个响,100元的耳机4分体验,500元的耳机6分体验,1000元的耳机7分体验,而到了2000元以上,越贵的成本带来的体验提升也便越来越微乎其微。

而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我们并需不要索尼的顶级电视、西门子的品牌冰箱以及Bose的高端音响。所以,随着5G风暴的临近,每次产业革命中倒下的往往都是不思进取的巨头。

我们莫要忘了2012年刚刚破产的“柯达”案例,那是5G前对起跑线所有企业的共同警钟。


产学研交流:15802954800

地址:中国·西安 太白南路2号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邮编:710071 电话&传真:029-88202821

版权所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